最近关于防疫政策的争议很多,目前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大多反对清零政策的文稿都提到了尊重科学,也都有引用数据和论文。在临床很多年,也做了不少临床基础研究,目前的体会是,深耕领域的专家对论文结论、数据的理解和刚入行或者外行直接阅读论文的体会其实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 对这些数据的解读不想一一展开,只想从医学科学发展史上说说目前的选择考虑:
1、 医学某种程度上不算是传统理解的像机械工程那样的科学,更多是对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其中少不了基于各种统计学的总结方法。 临床采集的各种数据其实都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局限,有的时候,同一批数据,经过不同的角度挖掘和统计,甚至可以得出看起来不同的结论。这也是临床研究结论不一,甚至严重互相打脸的情况出现根源。 更长期全面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可能比直接阅读短期研究结论更接近真理。 总之,要重视研究的条件,而不是简单利用结论。
2、 医学发展史中,短期的共识,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谬误,甚至完全是错误的故事并不少见。 早年的核辐射物资当功能饮料、反应停导致畸形、高渗葡萄糖治疗脑水肿、眼球破裂伤大部分眼球摘除等等,近一些年的激光屈光手术早期认为角膜变薄影响不大,10年后不少圆锥角膜失明出现,最后修改术前标准等等。 这些医学故事背后都是大量的医疗伤害。 有些事情当时是不能避免的,但是,有些完全可以避免,凯时娱乐下载。
3、你是否愿意成为那个被医学选择伤害的个人呢? 一般人从利己和保守角度应该怎么选择:找权威医院和专家看病,尽可能多学一些专业性的背景知识。 还有,如果不是现阶段很必要很紧急的医疗,可以缓缓看,身边人是怎么做,接受治疗后一段时间好不好,然后再选择方案。 这里其实也是个中庸的思想。 当然,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医学科学发展会慢很多。
4、疫情发生到现在2年多,情况不断变化。 每一阶段的总结也是不同的。 出现前后一定不同的结论也是正常的,新冠的标准也还在不断修订。 海外因为各种原因,现在选择共存,有他们的社会背景等等原因,从一个角度上看,这些共存区域给了我们可以参考和观察的对象。 是不是着急观察几个月就觉得可以马上学习了呢? 这时候想想看医学科学史的各种血泪和反转。 即使按照药物临床研究,把病毒当疫苗或者药物,也还没有足够的观察时间了解长期结果。
5、 各种影响条件下,清零的代价越来越大,自身利益被伤害的人越来越多,要接受越来越难,但是就是像其他的文章说的,共存基本就是个单项通道,选择后就回不来了。 在疫苗针对性、人群覆盖率、特效药等等方面还有很多改进空间下,再争取一些时间,看看其他地方的情况再做选择。 除非情况已经到了代价不可接受、或者扩散情况已经是没得选的局面。
6、结论:慢半拍,除非已经没得选。